夏芙蓉

一朵芙蓉沥秋雨,几染风霜几沐春。

“怪兽”比特币

研究加密货币有一段时间了,加密数字货币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其中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最价格最近在经历暴涨暴跌后,又一次成为众人的焦点。对于比特币、以太坊、莱特币为代表的众多加密货币市场众说纷纭,支持也好,反对也罢,观点也往往针锋相对。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开放和多元的,应该允许不同声音和观点的存在,没有必要强求一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略谈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仅作一家之言,无需争论。


从科技的角度上来看,加密数字货币确实是一项伟大技术创新的产物。通过对数据以区块的形式进行存储,并以加密的方式进行相互链接,完美的解决了参与者之间的信任问题,进而实现了所谓的“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底层依据的技术都是一些早已非常成熟并且广泛应用的技术,比如说我们常用的摘要算法,比如说已经广泛使用的网络分布式计算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很早就非常成熟和验证过的。区块链技术只是在这些底层技术之上衍生出来的上层技术,并创造性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


根据链式加密理论第一个创造出“比特币”的中本聪先生,在互联网上似神一般的存在。他虽然隐匿在这比特构成的虚拟网络世界中,却被众多科技界人士所推崇和膜拜。按照当前比特币目前的价格,也许中本聪才是这个世界最富有的人。但网络将中本聪隐匿得无影无踪,我们无法窥探中本聪其人的真实身份,也许他本人就是一个非常低调的程序员。作为区块链创新的第一个应用场景,数字货币开始大量涌现,特别是以比特币、以太坊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已经形成了不小的市值规模,并发展出了活跃的金融交易市场。数字加密货币后,其他大量使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不断产生,但非常遗憾,取得成功和有影响力的场景非常少。很多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所谓创业公司运作维艰。究其原因,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个根本的商业逻辑陷阱,即区块链技术本质是去中心化的,而去中心化的技术难以进行商业变现。无法商业变现,又谈什么商业模式,又如何支持企业的业务发展。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怪的商业现象,即一方面打着区块链技术的创业公司大量涌现,然后以所谓颠覆者的姿态进行融资,苦苦挣扎后又因为找不到商业模式而陷入困境。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所谓创新的公司,最后摆脱不了数字货币这种商业模式。


无论如何,对于生长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数字货币而言,在技术上还是存在一些潜在的不足和隐患:


1. 加密数字货币依赖的是底层的区块链式加密技术,通过共识算法将这些区块链接起来,来防止篡改和抵赖。这要求每个参与数字货币网络的计算节点都需要保留完整的区块账本来帮助实现共识算法。由于像比特币这种数字货币交易量的不断扩大,保存这些区块账本变成了网络众多计算节点的一个巨大负担。写本文的时候,已听说有的数字货币使用了改进的算法,并不要求每个节点都保存完整的账本,而只需要保留一小部分即可,比如10%。但无论如何,账本还是需要保留一部分,这对于每个节点都是一个不小的存储负担。


2. 加密数字货币之所以到目前为止在几乎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攻击事件,是因为当中所采用的不可篡改的加密算法和摘要算法,通过这两种技术的混合运用,形成了极其难以破解的链式结构。但是,所谓的安全都是建立在目前科技界已有认知的基础之上,以现有架构计算机的算力去攻击难度很大,但并不能保证未来更强的计算机出现会改变现状。特别是量子计算技术如果能够取得革命性突破,这种链式加密的安全性可能就不存在。


3.加密数字货币的无论采用哪种共识算法都无法摆脱所谓51%的攻击法,即当区块链网络中出现了超过权重超过51%的攻击服务器后,这种共识算法就会陷入混乱并崩溃。目前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网络中存在着上万个计算节点来保证共识算法的有效性,但并不能保证未来没有国家会以国家的意志来打破这种平衡。最新有的数字货币为了提升安全性,通过为不同节点的服务器设置不同的权重来规避所谓的51%攻击法,但都不能从根本性的解决安全问题。目前没有发生过问题,并不代表风险不存在,只是说风险在现有的攻击手法中比较小。


4. 加密货币之间的相互竞争。比特币在加密数字货币领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先发优势,同时对比特币网络而言,由于参与计算的节点众多,也更容易得到交易者的信任。但从技术的角度上来看,比特币的相关技术已经被后来的数字货币所超越,只是由于后来者错失了先机,暂时没有得到币圈的广泛认可。是否未来存在某一天,一种更具备革命性的加密数字货币出现而导致目前比特币持有者大量的迁移,而导致比特币价格瞬间坍塌,这种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


从金融的角度上来分析,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存在的脆弱性。比特币的出现是科技界出于对于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传统货币不信任而衍生出来的产物,是对各国传统的货币政策进行的挑战。我们知道,现代经济社会绝大多数时间内都处于一个通胀的时代,追求爬行式通胀是各国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一个理想目标。为了能够让整个经济社会稳定并促进经济活动的有序展开,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将一个接近于1-2%的低通胀率作为货币政策制定的理想目标。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消费者一直在缴纳通胀税,比特币的出现可以说是对抗通胀的一种完美工具。比特币本质就是为了对抗通胀而设计。在设计之初,比特币的总量就被永远固定在40亿枚,而且需要以挖矿的方式来解决比特币分配的公平性问题。比特币的脆弱性就在于它的存在本身并没有国家信用的背书,没有人知道比特币未来会走向何方,也没有人对于比特币未来潜在的风险进行担保。


其次,比特币由于采用的是去中心化设计,可以绕过类似于国际上采用的Swift清算系统,这样可以规避监管和相应制裁。这样做虽然成功绕过了监管,但没有监管的货币也容易滋生腐败和罪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利用比特币进行洗钱的行为,网络上日益猖獗的勒索病毒就是寄生在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基础之上的蛀虫。因此,从各国的货币监管当局的角度上来看,抵制这种缺乏监管的货币存在现实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比特币的匿名性和不可追溯性,让绝大多数各国货币监管当局将比特币视为洪水猛兽,抵制甚至禁止数字加密货币对国家法定货币主权的维护。


第三,比特币由于不在货币监管当局的监管范围之内,国家无法通过货币手段来调控落实相关的经济政策。国家在各阶段经济不同的发展周期,都会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来宏观上对整个经济进行整体调控,而比特币由于去中心化的特性,则不具备这种调控功能。同时,国家也会通过国家的力量尽可能保持法定货币币值的稳定性,而比特币由于价格波动频繁,不适合作为大型经济活动的主要货币。


第四,今天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加密货币已经有了近1.2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绝大多数比特币都是通过矿机挖矿的方式生产出来,看似存在其分配的合理性。但是这种行为由于不同人群认知的不同,早期的挖矿者为既得利益者,而后期随着剩余未开发的比特币的减少,需要更多的算力和消耗更多的电力进行开采。从这种角度看,由于挖矿所消耗的电力是大量以化石能源为代价而产生的。因此,比特币是对环境不友好的,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


总体看,我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持负面的观点。它更像是一个在密林中野蛮生长出来的杂草,或者在莽莽草原上突然闯入的怪兽。我不知道它究竟来自哪里,也不知道它最终会走向何处。我只知道它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像众多短命的科技产品一样,它的未来充满了变数。它有所谓创新的基因,但也有邪恶的本能。它可能来自一个偶然的灵感,也可能毁灭于另一个偶然。

评论

热度(3)